APP下载

微信公众号

CCMTV APP

登录后可享受
同步多端记录
个性推荐视频
登录
和雪改教授:免疫治疗时代下肺癌骨转移的治疗策略
CCMTV肿瘤频道 1991次浏览
2025-10-30

图片


专家介绍

和雪改 教授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图片
  • 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副主任

  •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管组青年委员

  • 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常委

  • 河南生物医学右心及肺血管专委会常委 

  • 河南研究型医院肺栓塞与肺血管委员会常委兼秘书

  • 洛阳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兼学会秘书

  • 洛阳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图片



引言


骨骼是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之一,不仅会导致骨痛、 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的发生,还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期生存期1。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晚期肺癌进入免疫治疗长生存时代,我们发现骨转移不再是临床传统所认为的“局部问题”,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存在全身免疫治疗缓解差、生存短等问题,提示骨转移可能是全身免疫的“破坏者”,这对晚期肺癌骨转移的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8

我们有幸邀请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雪改教授,全面剖析免疫治疗时代下肺癌骨转移的治疗策略。CCMTV现将和教授的观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CCMTV


近年来,免疫治疗大幅提升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获益,带来长生存希望,但存在骨转移的肺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仍不理想。请您谈谈免疫治疗时代下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困境?

和雪改 教授


肺癌是骨转移最常见的实体瘤类型。数据表明,肺癌患者出现骨转移的平均时间为 9 个月,约 2/3 在肺癌诊断时即已发生,即同时骨转移1。近年来,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2,但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患者整体生存期的延长,我们发现肺癌患者的骨转移呈现出发生率不断升高、有症状比例不断下降的“新态势”,这让症状缓解不再是骨转移“主要矛盾”3-8

多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基线存在骨转移对化疗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免疫治疗患者的OS;免疫治疗响应具有器官特异性,骨、肝、脑转移患者均面临全身治疗OS、无进展生存期(PFS)差的困境9-11。此外,国内外的临床数据均进一步提示,对比无骨转移患者,存在骨转移的晚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大幅下降40~50%;中位总生存大幅缩短~50%;死亡风险大幅升高40~70%11-18。这意味着骨转移正在“偷走”患者从免疫治疗中得到长期生存获益的机会。并且,多项前瞻性研究提示,即使采用双免±化疗方案,晚期NSCLC骨转移患者免疫治疗中位OS大幅缩短40~50%的困局仍无法改变19-21。因此,急需通过更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改善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困局。

CCMTV


既往我们认为骨转移是“局部问题”,但近期发表于Cancer Cell的最新研究则提示骨转移其实是“全身问题”。请您为我们解析一下最新免疫微环境与骨转移“RANKL恶性循环”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其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的治疗策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和雪改 教授


既往大家对骨转移的认知是“局部问题”,一旦骨骼中出现肿瘤细胞,则肿瘤细胞、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恶性循环:骨转移肿瘤激活成骨细胞,活化的成骨细胞可刺激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RANKL与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受体(RANK)相互作用激活破骨细胞,激活的破骨细胞随后使骨再吸收,导致骨溶解,同时释放生长因子诱导肿瘤细胞持续生长,带来骨相关事件(SRE)发生风险1

而近期在Cancer Cell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最新发现,骨转移不仅仅作用在局部,还会影响全身免疫状态22。骨转移病灶通过RANKL信号通路过度激活破骨细胞,使其大量分泌骨桥蛋白(OPN),OPN通过血液循环抵达全身,改变骨外肿瘤微环境,抑制关键抗肿瘤免疫细胞(CD8+T、CD4+T、N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大幅增加促肿瘤免疫调节细胞浸润,从而诱导骨外全身病灶形成免疫“冷肿瘤”,最终损害全身免疫治疗的疗效。该研究还分析了骨转移与血清中OPN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发现基线OPN水平较高、治疗期间OPN水平升高均与免疫治疗较差的PFS相关,进一步佐证了OPN对免疫治疗的负面影响22

这提示:阻断骨转移“RANKL-OPN全身免疫抑制链”是打破免疫治疗时代骨转移治疗困局的新契机,抑制RANKL或可提升骨转移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并且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骨转移灶都会损害全身免疫治疗的疗效。因此要求临床对于骨转移的治疗理念,从单纯的局部对症支持治疗,转变为不依赖于SREs的发生或临床症状的出现的积极干预以协同全身治疗的核心策略,从而在保护骨骼健康的同时,保障全身抗肿瘤治疗的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CCMTV


随着肺癌骨转移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您认为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免疫治疗与骨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能为肺癌骨转移患者带来哪些治疗突破?

和雪改 教授


骨保护药物是与肺癌骨转移治疗的重要基石。对于确诊骨转移的肺癌患者,需立即进行骨改良药物治疗。其中RANKL 抑制剂地舒单抗可靶向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活化,打破癌症骨转移的恶性循环过程,在骨转移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既往实体瘤骨转移研究表明,对比双膦酸盐,地舒单抗可延长首次出现 SREs 的时间,显著降低首次 SREs 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明显治疗优势1

此外,最新的骨转移作用机制提示我们,RANKL是骨转移免疫抑制信号的源头,那么理论上通过使用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靶向破骨细胞上游激活信号RANKL,可从上游阻断大量OPN的分泌,阻断“RANKL-OPN全身免疫抑制链”,逆转全身性的免疫抑制22。针对多瘤种骨转移免疫治疗队列回顾性分析证实了这一观点,在包含150例骨转移患者的队列中,免疫联合地舒单抗治疗组免疫联合双膦酸盐组,骨外肿瘤负荷显著降低,中位PFS实现翻倍延长(357天 vs 167天,HR=0.47,p<0.001)22。而在晚期NSCLC骨转移患者中,这一观点也得到多项国内外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的反复验证:相较于未联合骨保护治疗,在免疫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舒单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ORR、PFS和OS;相较于双膦酸盐,地舒单抗联合免疫治疗亦可带来全身性的缓解和生存获益。因此,由骨转移引发的骨外病灶免疫治疗耐药的困境,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1+1>2的“协同增效”方案23-27

随着骨转移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地舒单抗在肺癌骨转移治疗中已经从传统的局部“骨骼卫士”,演进为全身免疫治疗“增效剂”,有望全面提升免疫难治的骨转移人群的疗效,带来长期生存希望。期待未来更多大样本量、Ⅲ期随机对照研究针对免疫联合骨靶向药物策略进行深入探索,进一步明确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肺癌骨转移患者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治疗选择。


图片



总结


在免疫治疗时代,最新发现骨转移会通过“RANKL-OPN全身免疫抑制链”远程诱导全身骨外病灶形成免疫“冷肿瘤”,从而削弱全身免疫治疗疗效22。因此,对肺癌骨转移的管理,需要从被动应对症状,前瞻性地、战略性地转变为主动调控全身肿瘤微环境,以保障全身免疫治疗的疗效。

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作为骨转移治疗的基石药物之一,在减少SRE、延迟SRE时间、减少病理性骨折方面具显著优势1。随着对骨转移认知的不断提升,地舒单抗治疗骨转移的获益从局部走向全身,成为全身治疗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内外多项研究提示,在启动免疫治疗的同时联合地舒单抗,有望从源头阻断“RANKL-OPN全身免疫抑制链”,为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带来缓解与生存的“全身获益”23-27。结合现有临床证据,对于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需进一步优化诊疗模式,一旦发现骨转移,第一时间联合并长期规律使用地舒单抗,有望逆转全身骨外免疫抑制,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为患者争取到更优的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1.支修益, 等.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4, 31(5): 643-654. 

2.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5.

3.Schirrmeister H, et al. J Nucl Med. 2001 Dec;42(12):1800-4.

4.Kuchuk M, et al. Lung Cancer. 2015 Aug;89(2):197-202.

5.Del Conte A, et al. Int J Mol Sci. 2022 Jun 20;23(12):6832.

6.Kosteva J, et al. J Curr Opin Oncol. 2008 Mar;20(2):155-61.

7.Saito M, et al. Curr Probl Cancer. 2019 Feb;43(1):86-91.

8.Zhang Z, et al. Front Immunol. 2024 Nov 25;15:1456150.

9.Qin A, et al. J Natl Compr Canc Netw. 2021;19(8):915-921.

10.Huang Y, et al.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21 May 4;17(5):1278-1287.

11.Cheng JN, et al. Cancer Cell. 2025 Jun 9;43(6):1093-1107.e9.

12.Landi L, et al. J Immunother Cancer. 2019;7(1):316.

13.Zhu YJ, et al. Lung Cancer. 2022 Apr;166:189-196.

14.Li X, et al. Thorac Cancer. 2020;11(10):2812-2819.

15.Preda AC, et al. Cancers (Basel). 2024 May 26;16(11):2022.

16.Huang Y, et al.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21;17(5):1278-1287.

17.Liu L, et al. Clin Transl Oncol. 2024;26(3):747-755.

18.Zhu Y, et al. Front Immunol. 2024 Nov 7;15:1493773.

19.Charyguly Annageldiyev et al. JCO Oncology Advances. Volume 1, e2400017(2024).

20.Hellmann MD, et al. N Engl J Med. 2019;381(21):2020-2031.

21.Paz-Ares L, et al. Lancet Oncol. 2021;22(2):198-211.

22.Cheng JN, et al. Cancer Cell. 2025 Jun 9;43(6):1093-1107.e9.

23.Jing Zheng, et al.  IASLC 2025 WCLC.

24.Asano Y, et al. Lung Cancer. 2024 Jul;193:107858.

25.Nomogram and effectiveness of bone-modifying agents in advanced driver-negative NSCLC: a retropective real-world study. IASLC 2025 WCLC.

26.Li HS, et al. 2022 Aug 29;13:908436.

27.Sun D, et al. Future Oncol. 2025 Aug;21(19):2483-2493.


图片




编辑|13

责编|13


— END —

CCMTV肿瘤频道视频号已上线!

图片


发送
CCMTV肿瘤频道
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